如何管理仓位?关于补仓的看法

通常大家说的补仓,就是买股票或基金出现亏损之后,继续买入,达到摊低买入成本的目的。

短期看,补仓可以减少“账面亏损”百分比,心理安慰作用很大。长期看,涨起来的时候,因为低价补了仓,拉低了买入的平均成本,所以能达到赚更多的目的。

补仓操作和基金定投有本质的不同,基金定投是在制定好计划后,无论账面盈亏,只要基金在合适的买入区间内,都定期按计划买入,直到仓位上限。基金定投,本质上买的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回到正题,关于补仓,分享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严格按自己的投资笔记操作,遵守「投资逻辑」和「交易计划」。

我的操作核心策略是:买之前谨慎选择,达到买入条件后一次性买足仓位,然后安心持有,直至触发卖出条件卖出。

所以,我很少补仓,或者说:宁愿少赚,也不补仓。

第二,承认自己可能犯错。

必须承认:无论事先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投资逻辑完美闭环),多么严密的交易计划,无论再怎样努力,都有可能犯错。

所以,如果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对的,那么,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最终肯定都会涨上来,没必要今慌乱;既然自己之前已经买足了仓位,更没必要临时补仓。

如果自己的判断是错的,那么,自然是补得越多亏得越多,甚至被清零也是有可能的。很多人巨亏、被深套就是因为一直补仓。

第三,市场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不要挑战市场,逆势操作。

首先,市场是不是有效的,理论研究很多,各有道理,我个人相信市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

不论是A股、港股、美股,当大盘整体平稳或上涨时,总有部分行业或者公司的走势是独立于大盘的,持续阴跌三年以上的情况很常见,通常都有自身的原因,在这方面,市场是高度有效的。

关于市场有效性的看法,这里稍微展开说一下:美国资本市场机构远大于散户,加上信息传递效率极高,价值发现迅速,因而让美股成为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市场。

国内资本市场的情况有一些不同:一是,参与者非常多元,并且有很多不专业的机构,导致国内资本市场的效率其实没有那么高,所以,我们通常会看到市场比较扭曲的阶段。二是,对很多专业机构而言,因为公司治理、考核机制等诸多原因,也会造成投资行为的扭曲,进而导致A股市场出现无效的阶段。但总体而言,个人投资者事后来看都能看明白,但当时当刻其实很难判断。

其次,我赞同冯柳「弱者体系」的底层逻辑:承认自己在市场中的信息、资源等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我不会采取逆势操作。当自己跟踪研究的公司一直独立于市场连续阴跌时,一定有我尚不知晓的信息或者深层原因。不要试图挑战市场,认为自己能判断底部或者拐点。

我个人的习惯是:当持仓出现深度浮亏时(30%以上),如果确认自己的投资逻辑确实没有问题,我会继续持有,但如果确认自己判断失误,投资逻辑不再成立,那么无论亏损多少,我都会立刻卖出。第一时间改正,无论当时的代价有多大,事后来看都是最小的代价。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判断错了呢?

回看自己写的投资笔记,检查「投资逻辑」里面的几个关键变量,当市场或者买的这家公司出现最新的情况时,当投资笔记里的关键变量发生变化时,和自己的认知严重背离时,大概率就是自己的判断错了,之前的投资逻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第四:就是想补仓,如何补仓

假如,一再确认自己的「投资逻辑」就是没问题,买的公司又没达到组合的仓位管理上限,就是手痒,想补仓,该如何补?

首先,补仓的意义,其实就是弥补首笔买入的价格劣势。买入就希望上涨,是人之常情,但短期内,价格大概率都是来回拉扯。所以,短期密集补仓,毫无意义。

其次,短期密集补仓,一定是没按照投资笔记,推翻了「投资逻辑」和「交易计划」在随意操作。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如果价格持续下跌,超出你的预期,此时你将会很被动。继续补,已经买了很多了,资金很可能已经耗没了,不补,又心有不甘。很显然,这是赌徒操作,不是理性投资。

第三,如果就是要补仓,那仍然要遵循投资笔记,补仓就是买入,买入就要做到有逻辑,有计划。但节奏尽量要慢,间距尽量要拉大。

个人经验而言:建仓后,浮亏30%以内,没必要考虑补仓。如果价格在你浮亏30%以内见底大涨,你也不会损失太大。如果浮亏30%后,又继续大跌,此时你再好好考虑补仓会更有优势。

补仓前单独想两个问题:如果这次补完仓,再继续跌了,重仓的情况下,深度浮亏30%以上了,真的能接受吗?到那时会怎么操作?卸载APP再也不关注了?或者理性复盘,直面亏损,斩仓认错?

以上关于补仓的思考,只是下跌情景下的应对思路,想清楚后并不难处理。其实最难的补仓,应该是上涨过程中如何处理。

所以,还是那句话:投资投的是未来。多数时候,宁愿少赚,也不要任性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