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券商研究报告的看法
关注资本市场,每天都会获取大量投资信息,最常见的是券商或研究机构发布各种报告。比如,主行业研报、策略研报,个股研报。
大多数的行业研报是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入门科普好途径,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企业的上下游关系,以及行业前景。
策略研报则偏逻辑梳理,分析师提供解释市场的逻辑主线,以及自己给出观察点(数据),比如宏观经济的看法,经济政策解读等等。
而券商发布的个股研报(卖方报告),随便看看就好,千万不要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不要把个股研报当作投资决策依据
坦率说,个股研报也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平常看看,作为信息获取渠道是OK的,但不建议把券商个股研报作为具体的投资决策依据。大致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的卖方市场是一个不允许看空的市场。
券商并非是第三方,他和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这就决定了针对公司的研报是很难客观的描述逻辑。做宏观研究,你可以说看空资产价格,但决不能直白的说看空某个个股。
举个例子:2014年6月3日,光大证券食品饮料分析师出具了一份63页的看空伊利股份的研报,随后伊利股份当天跌停。伊利股份是当时公募基金的第一重仓股,随后十余家其他券商的分析师纷纷发布研报炮轰光大,力挺伊利,发布研报的分析师后来也从光大离职了。
所以,券商个股研报,更像是在「推销股票」,利益关联决定了分析师很难客观。
因为中国股市没有切实有效的做空工具,所以券商基本上不可能发布卖空报告,只能齐刷刷地一致看多。那么怎样衡量分析师对这只股票到底是强装乐观,还是真正看好呢?这里有个很实用的指标,就是目标价。
如果分析师对一只股票不看好,他对一只股票的目标价会定得很低,可能就略高于他的现价;而如果分析师真正看好的话,目标价则会定得很高。
举个例子:一只股票现价100元/股,分析师A的目标价是105元,分析师B的目标价是200元,显而易见,分析师A其实是看空的,分析师B则是真正的看多。
另外,因为一个公司的价值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频繁修改目标价也能说明分析师对公司的理解有问题。
第二、分析师容易对个股产生感情。
分析师出个股研报往往是长期跟踪的,所以对自己推荐的个股,往往是会产生一些感情因素的。连续跟踪了一两年的公司,分析师往往容易一眼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忽略掉一些实际上很重要,而自己没关注到的内容。
分析师、上市公司(个股)及估值、股价的关系
分析师要预测一家公司的业绩其实很不容易,由于存在很多变数,分析师会把预测分为相对悲观、中性和相对乐观三种情况。
如果股价平稳的话,他会倾向发出相对中性的预测,如果出现大涨——这种情况分析师一般是乐意见到的,因为推荐的股票大涨和他全年收入往往是正相关的——他就会倾向发出相对乐观的预测,如果大跌则相反。
而对公司而言,管理层也会对公司全年的业绩做出预估,一般也会分相对悲观、中性和相对乐观三种情况。
如果股价平稳,领导层就会倾向报出相对中性的业绩,如果股价大涨——这种情况领导层一般会很高兴,因为他们的财富也因此而增长了——他们就会倾向报出相对乐观的业绩并向分析师暗示,如果股价下跌则相反,公司正常调节业绩的会计手段非常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合理合法的。例如把一些收入提早或推迟确定为当年收入,把坏帐多一点或少一点进行当年计提等等。
分析师和管理层的这种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受人性「逐利」所驱动的,而最终导致了随着价格的变动,市场对公司业绩的预测和估值也会跟着发生变动。
个股研报的推销套路
券商发布个股研报,会经常使用以下逻辑来论证某个股票有好前景:
1、市占率提升
这是最常用的逻辑,前几年流行的所谓国产替代,实际上也属于这一逻辑,企业经过磨砺之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逐步被市场接受,品牌形成价值,从而市占率提升,市值做大。
2、区域扩张
这主要是在一些区域性上市公司里面,比如券商经常吹捧的某医疗公司会走出杭州区域市场;某青稞酒会在藏区外的市场大受欢迎。这些逻辑往往理不通,因为这些上市公司的优势(别人进不来是我的优势,但是我走出去就不一定能通吃了)恰恰也是他们从区域走向全局的桎梏。
3、技术革新
这个是吹得最多,比如什么oled替代lcd,比如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但这一逻辑的主要痛点是技术革新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拐点产生在什么时间点(如果是革新特别快的技术,那如何确保一直有优势?再把优势转化成利润?)。AR/VR为什么炒不起来,看不到利润释放时间点。特斯拉概念为什么这两年飙升,因为时间点很好推算。
4、资产注入
这大概是A股市场独有的一种概念,A股的很多国企,都是大集团小公司。市场永远有着关于资产注入的种种幻想。比如香溢融通的股民和中国烟草公司的爱恨情仇。这个逻辑其实也很难捕捉,因为不可控力太多。
5、政策推动
这最直接的例子大概就是雄安了吧,雄安未来会如何很难界定。但是上海自贸区我们是都看在眼里的,所以政策推动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对政策的持续性有一个判断,雄安究竟是不是千年大计,我不知道。
6、价值挖掘
这个很好解释,就是同行业都是100倍市盈率,这家公司是80倍市盈率,具有明显的估值优势。但这类研报基本都没对的,为啥呢,因为他自己是个聪明人,市场上所有人都是傻子,可能吗?一直便宜的东西一定是有他的道理。
7、进入新领域
比如某公司原来做纸业的,最近转型进入高速发展中的互联网行业了。这个逻辑怎么说呢?假如在原领域做得好的企业,进入新领域确实有可能带来增长点,那肯定是好的。但往往是,原来经营不善的,换别的赛道,大概率也做不好。就算真大做得好,那等到实现了再观察也不迟,不用一宣布就去应声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