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仓位?我坚守的四条基本原则

个人投资者做投资,最大的优势是钱都是个人的,不需要考虑业绩考核排名,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就好。不借钱不乱融资,钱的属性就不会改变,爆仓的概率几乎为零。

当我们特别盼望股市上涨或下跌时,通常来说,是因为我们的股票仓位过高或过低了,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调节,调到让自己舒服为止。

所谓合理的仓位,就是无论后市是涨还是跌,都能让你由衷感到踏实与安心的仓位。

以下是我进行仓位管理的四条原则:

1、在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资产,只买自己能看懂的。

这是最大的前提,不懂不做,是投资的首要原则。

巴菲特送给段永平投资三原则:不融资,不做空,最重要的是不懂不做。

2、在第1条的基础上,尽量适度分散,降低持仓资产的相关性,降低相关性的维度包括品种、行业、市场、国家。

这里的分散,是能力圈范围内的适度分散,并非为了分散而分散。适度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资产的相关性,避免将自己的全部持仓遭受不可恢复的打击。

在缺乏足够的了解情况下,进行所谓的“分散投资”,也是非常危险的。

举例来说,满仓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看似买了很多只股票,但其实资产的相关性极高,都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行业的公司,本质上是在集中持仓,而非分散。

适度分散的维度有很多,至少包括品种、行业、市场、国家,甚至市场方向等等。理性的投资者,无论买股票,还是买基金,应该尽量在多个行业、多个市场平衡配置。既买股权类资产,也买固定收益类资产,既买传统行业的公司,也买新兴行业的公司,既买国内,也投海外。

具体而言,无论股票还是基金,个人管理的单个组合里,持仓最好不要低于三只,但也不要多于十只。

低于三只,太过集中,风险太高,高于十只,跟踪起来太花费时间精力,效果也未必会好。

3、具体持仓比例,取决于你对该资产确定性及长期收益率的判断,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你对该资产的认知程度。

理论上来说,确定性越高,长期收益率越高的资产,仓位应该也越高,但也要为自己留下足够的容错空间。仓位比例只和你对这笔投资确定性的判断有关。当然,所谓的确定性,也可以用潜在收益率来衡量。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个股短期涨得太多,仓位在组合中的绝对比例过高时,一定要减仓。这和所谓的波段操作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集中持仓,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保守的选择。一位前辈曾经说过,绝大多数人,集中投资失败,是败于贪婪战胜了理性;极少数人,集中投资成功,是成功于理性战胜了恐惧。你我皆凡人,认知有限,一生之中,可以真正看懂的行业与公司,寥寥无几,如果能遇到自己真正看懂的机会,而且价格又很便宜、安全,这时候集中持仓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4、与自己的波动承受能力相匹配。

做投资,持仓必然有波动,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人的波动承受能力是很难提高的,只能让自己把仓位控制在自己可接受的波动范围内。

比如,假如你只能承受20%的账户波动,而某个投资组合的跌幅的极限是50%,纯粹从波动承受能力的角度看,该组合占你持仓的比例也不宜超过40%。

关于承受波动,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你用于投资的钱,是长期(5年甚至以上)都不着急用的,还是下个月很可能就要用到的。时间越短,承受波动的可能性越低。

所以,一定要拿长期不用的闲置资金,投资股票类资产,至少五年不用的闲置资金,才可以投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